近期,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舉措相繼出臺,有觀點將債務置換的貨幣政策涵義理解為“中國版量化寬松”。對此,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此次債務置換與西方量化寬松有實質性區別,不能別出心裁地將其理解為“中國版量化寬松”。
連平分析說,此次置換的地方債雖然納入了央行SLF、MLF和PSL的抵押品范圍,但這只是增加了地方債的流動性,最終是否抵押,以及接受多少抵押來投放流動性,都將受到商業銀行需求和央行貨幣政策選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完全不同于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下央行預先確定規模并主動購買的模式。
同時,央行通過此種形式所投放的流動性是有期限的,并不會導致央行資產負債表的永久擴張,這與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所產生的永久性流動性也有明顯差異。
連平解釋說,目前中國市場總體流動性增長較為平穩,并不存在流動性缺乏問題。即使需要增加市場流動性,可供選擇的貨幣政策工具首推長期處于高位的存款準備金率。
從央行的角度看,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不僅能增加流動性,而且有助于收縮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而銀行將地方政府債券抵押給央行獲得流動性,則會進一步擴張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這不是央行所愿意接受的。
連平認為,債務置換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系統性風險。他表示,地方政府近年來財政和土地收入增長放緩,債務還本付息的壓力加大。債務置換能切實解決短期流動性問題,還可以降低債務成本,大大緩解了地方政府的短期債務風險。
同時,債務置換能夠減輕地方政府的財務壓力,使其有動力也有能力推動未來以城鎮化和“一帶一路”為代表的一系列建設項目,帶動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緩解產能過剩問題。
對商業銀行來講,債務置換將盤活大量存量信貸資源,使銀行有更多增量資源用于實體經濟資金需求。
不過,連平強調,雖然債務置換后銀行信貸投放能力和意愿都將增加,但是輕裝上陣的地方政府投資需求有可能再次擴張,最終銀行信貸可能會繼續以各種方式投入地方政府主導的投資項目,使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或有直接聯系的債務又一次獲得擴張機會,應當警惕這種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