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草2/欧美另类z0zx974/日韩在线精品强乱中文字幕/japanxxxxfree韩国

缺口巨大 撬動棚改融資待破題

   盡管中央加快了財政投入,國開行也已作出千億貸款承諾,但資金缺口大仍是本輪棚戶區改造的最大難題。

  6月4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住建部總經濟師馮俊坦言:“棚戶區改造確實有一定的難度,現在面臨最大的是資金壓力。”此前據初步估算,2013年至2017年要完成各類棚戶區改造1000萬戶,所需資金規模大約在2.5萬億元左右。
 
  而在棚改大賬本中,除了國開行每年不低于1000億元貸款和中央財政補貼外,剩下的資金缺口,究竟靠什么來撬動?
 
  渠道梗阻
 
  目前棚戶區改造的資金來源主要有財政、信貸、民資、債券及企業和公眾自籌等方法。但是,盡管中央一再強調多渠道籌措資金,但被視為“微刺激”措施之一的棚改項目,仍然普遍受限于融資渠道。
 
  為解決棚改資金壓力,中央今年加大了財政投入。4月4日,財政部下發保障性安居工程專項資金,包括中央財政對廉租房、公租房和城市棚戶區改造三項補助資金,今年共計1158億元,相比去年執行資金數額增長了14.3%。
 
  “但這部分補貼,如果其中落到棚改項目上的能占到一半,就是579億元,但平攤到今年全國470萬戶棚改任務上,每戶補貼才1萬多元,這點資金還是太少。”有專家跟記者算了一筆賬。
 
  而實際上,即使中央補貼全部用于棚改,再加上國開行每年的千億元貸款,距離470萬套棚戶區改造的資金需求仍存在不小的缺口,而籌措剩余部分資金的任務都需要地方政府來完成。但目前地方配套資金、商業銀行貸款、民資等資金來源都尚需更大的實質突破。
 
  自2010年以來,監管層密集發文管控地方融資平臺,去年銀監會發布《關于加強2013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要求銀行控制地方平臺貸款總量,不得新增融資平臺貸款規模。今年以來,嚴控平臺貸風險也被多次強調。這讓地方政府從銀行獲得信貸支持更加困難。
 
  而信托、城投債等渠道亦遭管制,在傳統渠道融資無法滿足需求的情況下,讓地方政府“捉襟見肘”。
 
  實際上,保障房建設已經讓地方政府壓力倍增。去年審計署在對地方債務審計中發現,由于近幾年來地方政府加快推進保障房建設項目,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占比由47.71%上升至56.74%。
 
 
  創新嘗試
 
  如何在彌補棚改資金缺口的同時,避免新一輪地方債務壓力,相關金融創新嘗試從去年就已開始。
 
  去年10月,發改委發布《關于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棚戶區改造有關問題的通知》,指出凡是承擔棚改的企業均可申請發債,同時鼓勵企業發行“債貸組合”專項債券。
 
  這種債券由國開行首創,按照“融資統一規劃、債貸統一授信、動態長效監控、全程風險管理”的模式,將企業債券和貸款統一納入銀行綜合授信管理體系,對企業債務融資實施全程管理。由于能對資金統一監控,實現更好的風控,這一模式得到發改委肯定。
 
  去年7月發行的首只債貸組合“13岳陽城投債”,其中國開證券為岳陽城投承銷18億企業債的同時,國開行湖南分行也拿出8億項目貸款予以支持。
 
  今年5月,發改委又下發了相關通知,擴大“債貸組合”債券的范圍,并將推進企業債券品種創新,推出棚戶區改造項目收益債券。相比城投債,棚改項目收益債少了許多要求,而且這類債券并不占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發債指標。
 
  同月,國開行承銷的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5年期15億元中期票據成功發行。這也是繼“貸債組合”創新之后在支持棚改方面的又一創新融資工具。
 
  本期中期票據所募集資金將與國開行棚改貸款配套,全部投向陜煤集團5個老煤炭基地613萬平方米的棚改項目建設。分析人士稱,發行中期票據支持棚改,解決棚改資金過度依賴銀行信貸的弊端,而且通過非平臺類市場化主體發行中票開展棚改項目,減少政府信用占用,有助于緩解政府信用資源約束。
 
  除了產品的創新,一些地方還嘗試了不同主體間的信用組合。通過政府信用與企業信用結合,設立省級融資平臺來打造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混合型融資主體。
 
  撬動民資
 
  然而,不管是對于債務負擔已經較重的地方融資平臺,還是部分因資金困難未能上馬或推進緩慢的棚改項目而言,仍需更大的撬動資金。
 
  中央強調在棚戶區改造建設中“發揮社會資本的積極作用”。同時,保險(放心保)資金、住房公積金和社保基金也被寄予期望。
 
  國開行即將發行的住宅金融專項債,就是向郵儲等金融機構和其他投資者籌資,國開行住宅金融事業部也將發揮對商業銀行和社會資金的引導作用,支持棚改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
 
  而同時,一些商業銀行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也提高了對這一領域的參與度。農行2013年年報稱,該行積極服務實體經濟,加強對重大項目和重點區域的項目營銷和信貸投放,加大對棚戶區改造項目、舊城改造項目等的金融服務力度。建行也推出了“棚戶區改造項目貸款”信貸產品,專項支持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建設。
 
  業內人士同時認為,如何更好的吸引社會資金,在于切實讓市場化機制起到主體作用,擴寬融資渠道。有業內人士呼吁,與其讓地方政府奔走于各種金融產品中,不如鼓勵其讓位于市場機制。
 
  而從政府層面講,這就需將現有的“政府平臺+土地財政”變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新平臺。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吉林哈達灣工業區搬遷改造項目。這個項目中,國開金融和吉林政府共同參股組建國開吉林投資有限公司,以此為合格的市場化融資主體,通過這家公司負責哈達灣區域內的建設、運營及管理,實現滾動開發、收益共享。
 
  其中地方政府的職責,主要是給予新平臺土地收益、參與區域規劃、保障土地指標以及減免部分稅收和區域內特授權特許經營,不需要舉債。
 
  “新平臺模式,正是將多元化資本引入棚改領域的有效嘗試。”專家表示,支持棚改不能單純依靠銀行貸款,應當從項目特點出發、立足政府資源,利用多種金融工具,尋求多個融資渠道。
 
  專家同時建議,從宏觀層面講,解決棚改資金問題,一是制度上要有安排,要有住房保障法;二是要建立政策性住房金融體系,為棚改及其他保障房建設提供基本支持,包括資金以及信用增信;三是要有政策激勵。“三點結合起來,形成系統性的金融平臺,就可以調動包括政府、商業銀行、社會等各方面的資金。”(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