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稱,將于今年11月份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在金融改革方面作出戰略性決策,其中包括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那么,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進行到了一個什么樣的程度?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是什么?利率市場化后應有怎樣的貨幣政策取向?為此,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小蕾在接受《金融投資報》記者采訪時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利率市場化才起步
左小蕾說,我國在利率市場化方面采取的是“小步走”策略,先是去年央行連續兩次進行了不對稱降息,在存款利率方面,一年期存款利率可以在央行公布的基準利率基礎上向上浮動10%,其余期限的存款利率按基準利率執行。目前部分銀行對兩年及其以上的存款利率也可以在央行公布的基準利率基礎上向上浮動10%。
在貸款利率方面,去年在進行不對稱降息時,央行規定其下限不低于基準利率的70%。而今年7月20日,央行取消了貸款利率下限限制。這意味著貸款利率實現了部分市場化。“但還不是完全的市場化,因為貸款利率的上限還受到監管部門的管制。”左小蕾說。“存貸款利率有所松動,帶來的效應是多方面的。”左小蕾說,一個效應是,一些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機會相應增加。
另外,還有兩大效應:一是一些議價能力強的優質客戶獲得了減少財務成本的機會,從而直接增加了盈利空間;二是存款利率向上浮動后提高了家庭儲蓄回報水平。目前不少銀行上浮了中長期存款利率,一般在10%左右。
形成機制先市場化
左小蕾說,由于利率管制主要表現為壓低利率,央行可以通過直接制定各種利率水平,保證資金供給,保持旺盛的投資需求,這對于迅速恢復和發展經濟作用顯著,特別是在經濟處低熱潮期間更是如此。但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其弊端不斷顯現出來。
從消費角度看,因為低利率使居民有了錢不愿意存銀行,而偏向于更多的即期消費,這從表面上看起來,有利于刺激消費,擴大內需,而事實上這樣的消費不是一種積極意義上的消費,而是一種消極意義上的消費,對社會財富的增長并不一定有好處。
從投資角度看,潛在的貸款人會傾向于從事收益低的直接投資,而那些能以低利率得到銀行資金的借款人會選擇資本密集型項目,而不是將錢存入銀行再由銀行貸出,這也不利于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進而影響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作用的發揮。
在左小蕾看來,目前銀行間市場利率似乎已經市場化,而實際上它并沒有市場化,一是因為這個利率的形成并不是在一個開發的環境下形成了,實際上只是商業銀行,再加上少數機構的博弈而形成的,這樣的利率并不一定真實反映了當時資金市場的供求關系。二是因為透明度不高。
左小蕾認為,真正的利率市場化必須具備兩大特征:一是利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即以什么樣的利率機制來決定利率水平;二是要以存款保險制度相配套。
政策取向也應改變
在談到利率形成機制市場化后的貨幣政策取向問題時,左小蕾說,目前我國的貨幣供應量是按照計劃經濟那一套模式來運作的,即當年的貨幣供應量在上一年貸款總量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幅度增加。
左小蕾認為,利率形成機制市場化后,在貨幣政策方面就不宜再以量化方式出現,而是通過利率來影響市場對資金的需求量。“當然,我國的市場利率形成機制,既要參照國際市場的慣例,但更要根據我國的國情來決定,建議由央行發布一個指導性的,同時又是動態性的利率水平,供商業銀行參照。”左小蕾說,我們不能為了市場化而市場化,市場化只是手段,而目的則是優化資源、資本的配置,使資金對實體經濟產生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