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包括信貸一改高速增長態勢,出現較大幅度回落,連續數月的金融“熱”出現消退跡象。這一方面是因為監管政策“壓制”了融資總量,另一方面也映射了實體經濟偏冷的現狀。
政策連續出馬“壓制”融資
初步統計,5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為1.19萬億元,比上月少5763億元。其中,以人民幣貸款、信托貸款、外幣貸款以及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下降得最為明顯。
具體來看,人民幣貸款增加6674億元,比上月少1255億元;信托貸款和外幣貸款分別增加992億元和357億元,均創下去年8月份以來的最低值;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凈減少1124億元。
數月前監管層相繼出臺的監管新規無疑對這些數據起到關鍵的影響。
宏源證券指出,監管層要求銀行對風險進行排查的行動仍在繼續,非標債權比重限制、銀行表內資產轉為表外的逐漸規范化以及熱錢流入回落共同制約銀行短期信貸的擴張能力,雖然銀行中長期信貸投放意愿增強,但整體而言,供給端的受限導致新增信貸不及預期。
數據也的確顯示,5月份企業短期貸款僅增加378億元,創下2010年6月份以來的最低值。
同時,外管局從5月初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制訂外匯存貸比的公式等,導致外幣貸款下滑。而銀監會出臺的8 號文對信托理財產品的限制作用逐步顯現,則導致信托貸款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其他融資方式,5 月企業債券凈融資2167億元,不降反升,占比由4 月的10.8%上升至5 月的18.2%。
映射實體經濟偏冷現狀
1、2、3、4月持續金融“熱”的狀況出現一定程度的消退,這與目前經濟“冷”的現狀相吻合。
一般而言,金融數據傳導到實體經濟會有一個滯后期,通常在3—6個月。如此算來,年初紅火的金融數據應該會反映在4、5月的宏觀數據上。但遺憾的是,近兩個月的宏觀經濟均沒有起色。究其原因,一方面,比較多的錢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而是進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房地產;另一方面,社會實體經濟對資金的利用率降低,經濟主體中“三角債”的情況較以往嚴重。
這種狀況持續,對實體經濟中真實、有效的資金需求無疑是一種打擊。數據顯示,5月份企業中長期貸款增加1455億元,僅占全部新增貸款量的21%。企業有效信貸需求的不足,映射了實體經濟的疲弱。
但是市場也有偏樂觀的聲音。宏源證券指出,5月新增信貸中,以短期貸款及票據融資下降最為明顯,主要原因是企業債券融資的中票短融擴張有替代效應,同時企業現金流情況沒有進一步惡化也降低了短期貸款需求。而中長期貸款較為穩定,印證基建、房地產和汽車為經濟主要拉動力,顯示當前經濟復蘇動力尚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