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10月29日在2011(首屆)中國保障性住房發展高峰論壇上強調,調動其他資金力量緩解保障房安居工程的資金瓶頸特別需要機制創新。
賈康表示,調動社會其他資金力量來突破保障房資金瓶頸,需要建立風險共擔、互利共贏機制,使民間、社會資本以及政府等各方的目標都能夠實現。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劉志峰認為,保障房建設要通過金融創新等多方面搭建融資平臺,多渠道籌措資金,用好信貸、財稅支持政策,確保資金投入。
但是,在搭建保障房建設融資平臺時,要與其他住房融資軌道相區別。賈康強調,當前我國住房建設過程中已經清晰地實現了雙軌運行的框架,即一方面要有保障房建設,這是社會保障軌;另一方面還要可持續地發展商品房、產權房,這是市場軌。這“兩軌”運行的內在機理是不同的,所以融資也應該有不同的特點。
他認為,對于社會資金,不能直接貼一個社會責任感的標簽就解決問題,而應該讓其直接取得社會回報,同時加入樹立社會形象的企業品牌的配套因素。
賈康還表示,在保障房融資方面要特別注重政策性融資的內在規律性,要在市場的環境下運用有限的財政資金,盡量去創新發展一種政策性資金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信貸式放大的機制,要使財政資金產生“四兩撥千斤”的調動社會民間資本形成合力的共贏格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高偉表示,我國的保障房建設融資難實際主要是難在公租房和廉租房,這主要是由于公租房和廉租房存在產權不清、本金回收時間長等問題。
對此,賈康認為,能夠進入保障房領域的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一般是追求中長期的穩定回報,而非短期的高回報,在國際市場上有一批“BOT”資本傾向于在二三十年的過程中收到穩定回報,如果國內市場中也有這樣的一批企業,那么這種風險分攤的共贏格局會“比原來的棋活多了”。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顯示,我國今年保障性住房建設需投入資金1.3萬多億元,其中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建設需投資4000多億元。而今年到目前為止,中央財政分批下達的補助資金僅1522億元,保障房建設重擔將被放到各級地方政府肩頭。(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