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新形勢下水利的戰略定位,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新政策、新舉措。當前我國冬麥區旱情仍在持續,一號文件劍指水利建設正當時。
對此,西部重鎮重慶的體會刻骨銘心。
2006年,重慶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其間,該市出現44.5℃的極端氣溫,轄區內大江大河降到歷史同期最低水位,2/3的溪河斷流,近2000萬畝農作物受旱,2100多萬人口受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91億元,農業經濟損失66億元。
可就在人們對旱情仍心有余悸之時,2007年重慶卻突遭115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襲擊,引發嚴重的山洪、內澇和地質災害,造成34個區縣423個鄉鎮646萬人受災。因災害倒塌房屋3萬余間、死亡42人、失蹤12人,直接經濟損失56億元,水利設施直接經濟損失9.6億元。
面對接踵而至的特大旱澇災害,重慶開始反思旱澇背后的水利之痛。為什么會陷入“旱不能抗,澇不能排”、“守著兩江喊口渴”的尷尬境地呢?
調研發現,重慶水利之痛的根本原因還是水利基礎設施投入太少、欠賬太多,造成“動脈血管”不暢,“毛細血管”不通,在自然災害面前脆弱乏力。
據了解,在當時,重慶多項水利發展指標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甚至西部省市:人均旱澇保收面積0.18畝,位居西部倒數第二;人均蓄引提水能力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8.3%,列西部倒數第一;中型以上水庫僅65座,總庫容量位列西部倒數第三;達標堤防僅425公里,位列西部倒數第三;病險水庫1475座,病險率超過50%;75%以上的農村居民飲水不安全,10余座縣城、近500個鄉鎮嚴重缺水。
找準了水患頑疾,重慶痛定思痛,上下鉚足了勁,喊響了“大旱之后要反思,反思之后要大干”的水利建設進軍號。
投資與融資互動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為公益設施建設的水利建設,資金問題是老大難。重慶財政總體實力較弱,支出壓力大,面對欠賬較多的水利建設,不可能做到無限投入。在逐年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如何發揮有限財政資金“四兩拔千斤”的作用成為重慶財政思考的問題。
面對困難,重慶財政一班人開動腦筋,逐步探索出了“政府主導、銀行支持、市場運作”的籌資模式。即政府通過注入資本金到該市水投集團(全國第一個省級水利投融資企業),充分發揮其投融資作用,通過資產重組、資源整合、集聚資產、提高信用、土地儲備、收費權質押、發行企業債券等方式,一舉突破了公益性水利項目的籌資瓶頸。2008-2010年,累計落實重點水利工程建設資金218億元,開工建設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利工程,把過去想干卻沒錢干的事情干了。
重慶創新水利投入融資新模式,不僅成功解決了水利建設所需資金問題,而且還讓水利企業實現了贏利,老百姓高興,政府滿意,可謂一舉多得。
據該市財政局農業處負責人介紹,重慶水利融資新模式的運作,不僅實現了水利投資和融資的互動,使水利建設變單純依靠國家投入的“一條腿”為國家投入和市場運作的“兩條腿”走路,變國家補助為資本金投入,變單純服務農業為統籌兼顧服務農業、城鎮和工業,實現了水利向準公益性和經營性的轉變。三年來,該市完成水利投資265億元,是“十五”期間全部投入的1.5倍。與此同時,重慶水利企業也扭虧為盈,資產總額從成立之初的16億元增長至2009年底的276億元,資產規模增長17倍,被水利部譽為全國的一面旗幟。
管好用好工程資金
突破資金瓶頸后,重慶還圍繞管好、用好工程資金,杜絕“半拉子”和“豆腐渣”工程,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建章立制,真正把水利工程建成民心工程、惠民工程。
該市對大中型水利項目,創立并全面推行“定建設任務、定工程投資、定建設工期、定工程質量、定安全責任、定考核獎懲”和“財務統一管理”的“六定一管”制度,進一步簡政放權,充分調動了區縣興修水利工程的積極性;創立了重點工程全程跟蹤審計制度,推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審計監督,對存在問題實行整改情況定期報告制度,跟蹤督辦、限時整改;對飲水安全、病險水庫整治、城鎮堤防、水土保持等面上水利項目,率先全面推行項目開工前、竣工驗收前及違規違紀查處情況“三公示”制度,將項目建設內容、投資構成、質量標準、建設工期、管理模式、行政及技術責任人和舉報電話等在當地主要媒體公示,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監督;率先探索建立了“先建機制,再建工程”等工程建設管理新模式。
上述體制的創立,為將水利資金用在刀刃上,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實現人員、資金、工程“三個安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多項制度在全國推廣。
城鎮與農村并重
當然,要真正提高抗旱防澇能力,新建水利工程和整治病險水庫必須同步推進、不可偏廢。2007年以來,重慶開工建設大型水庫2座、中型水庫22座,其中建成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13座,工程數量創歷史最多水平、名列全國前茅,改寫了全市無大型水庫的歷史。骨干水源工程建設為防洪抗旱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去年春季百年一遇的西南大旱中,重慶的降雨量、江河來水量比2007年特大春旱偏少三成,災害損失卻降低了三成。全市把病險水庫整治作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民生工程來抓,3年共整治病險水庫1500余座,相當于前10年整治總量的2倍。截至2009年底,重慶所有病險水庫基本整治銷號,比中央要求提前1年完成,恢復蓄水6億立方米,新增或恢復有效灌面35萬畝,消除了近500萬人的防洪安全隱患。水利建設的加強,為區縣工業園區及重點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助推了地方經濟發展。
順應城鄉統籌的趨勢,重慶水利建設還堅持城鄉集中供水的原則,遵循城鎮重點提高防洪能力、農村重點解決飲水安全的工作思路。2007年以來,該市共建成城市達標堤防82公里,96個重點集鎮防洪基本達標,有效保護了200余萬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年均減少洪災損失50億元以上。在去年的“5•6”、“7•8”、“7•18”等暴雨災害中,往年度常澇洪的縣城雖接連遭受暴雨襲擊,但由于在上游新建了水庫,防洪能力大幅提升,所有城區安然無恙,確保了110萬城鎮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在解決農村飲水安全方面,堅持城鄉集中供水、整鄉(鎮)推進的原則,該市近3年實現了近300個鄉鎮的飲水安全整鄉(鎮)銷號,共解決800余萬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問題,相當于實施飲水安全工作以來至2006年完成任務量的5倍,提前一年完成國家規劃任務,實現了農民群眾與城里人一樣能夠喝上干凈、衛生自來水的愿望。據調查,飲水安全工程實施前,農村缺水地區平均每戶每天需用半個勞動力挑水,干旱季節甚至要用1個以上勞動力挑水。按照每戶4人、每戶每年節省挑水時間100個工日計算,該市每年可節省挑水的勞動工日4.6億個。飲水安全工程實施后,地方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抑制,提高了項目區群眾身體素質;前年冬季去年春季的連續干旱比2007年更重,但臨時飲水困難人口和大牲畜分別減少75萬人、89萬頭。2007年以來,重慶市累計投入10億元建成各類小型農田水利工程2萬余處,新增、改善灌溉面積50萬畝,有力保障了農業農村發展。
重慶市財政表示,在“十二五”期間,將在水利建設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讓渠相連、水暢通,旱澇保收,農民種糧更有底氣。(來源: 中國財經報)